?未雨綢繆/提高應對能力 加快韌性城市建設******
近日,京津冀、粵港澳等城市群幾乎同時遭大暴雨襲擊,加上此前的北京7.30大暴雨、鄭州7.20大暴雨等重大災害事件,內(nèi)澇、水浸、洪水、山洪等問題正暴露出城市的脆弱性。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經(jīng)濟學院教授孫永平曾表示,“由于氣候不確定性的風險日益增加,對于城市氣候安全千萬不要抱有僥幸心理。推進韌性城市建設,需要系統(tǒng)謀劃,久久為功。”在極端天氣尤其暴雨災害頻發(fā)的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應當如何加強氣候韌性,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
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是難點
值得注意的是,常年面對臺風、強對流天氣等引發(fā)的暴風雨天氣,大灣區(qū)城市基本都形成了一定的從風險預警到應急處置相對完整的應對流程,然而城市內(nèi)澇還是會發(fā)生。多位專家分析,表面看這是排水問題,實際上更是城市規(guī)劃的問題。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偉權分析,內(nèi)地許多大城市都存在早期韌性城市規(guī)劃缺失的問題。因此,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的韌性能力是現(xiàn)代城市建設難點。需要通過打造智慧應急系統(tǒng)、改造基礎設施、改革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建設,綜合性彌補先天不足。
除此之外,還有高溫之下的勞動保護、人文關懷等也拷問著社會保障機制。更進一步,當雨水、溫度等氣候資源發(fā)生變化,農(nóng)、工產(chǎn)業(yè)結構等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是否需要調(diào)整,都將成為氣候變化下,對城市提出的新挑戰(zhàn)。\大公報記者李紫妍
?浙江行日程******
8月3日
?訪杭州
蕭山機場
8月4日
?訪正泰集團
?訪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
?訪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
8月5日
?訪杭州未來科技城城市展館
?訪強腦科技
?訪靈伴科技
?訪華策集團
8月6日
?訪寧波幫博物館
?訪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訪音王電聲股份有限公司
8月7日
?訪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qū)
?訪寧波挪客戶外用品有限公司
?訪華茂藝術教育美術館
8月8日
?訪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
?訪寧波鞍山村
?參觀紫荊匯,在甬“寧波幫”后人及雙創(chuàng)會青年企業(yè)家交流會
?訪三江口、老外灘
8月9日
?訪寧波時尚創(chuàng)意中心
大公報記者俞晝整理

?加沙未成年人死亡情況******
圖:加沙未成年人死亡情況
?綠置居截止申請 市民“壓線”遞表******
【大公報訊】記者鄭文迪報道:新一期綠置居申請于昨晚七時截止,有輪候公屋多年的市民于昨日下午才獲得綠表資格證明書,在傍晚6時50分“壓線”趕到觀塘綠置居銷售小組遞交申請,希望能成功置業(yè),改善生活環(huán)境;有公屋戶屬意啟鉆苑重售單位,計劃購入單位給父母養(yǎng)老。
在綠置居距離截止時間前約一小時內(nèi),有3名市民到觀塘綠置居銷售小組辦事處遞交申請,包括最后一名遞表的楊女士,她在截止申請前約10分鐘到達辦事處。楊女士說,現(xiàn)時與19歲的兒子租住新界村屋,月租逾6000元,母子已輪候公屋約七八年,昨日下午才取得綠表資格證明書,希望能成功置業(yè),借此改善生活環(huán)境,“居住地方大小小,一人一間房最好”。
曾女士一家五口輪候公屋約8年,同樣昨日下午才取得綠表資格證明書,最終于5時半成功交表,“(交表后)成個人即刻輕松曬。”她說,一家人靠丈夫2萬元月薪生活,現(xiàn)以5000元月租居于牛頭角過渡性房屋,坦言非有能力負擔綠置居價格,但希望小朋友及早擁有安定居所,故申請鄰近校區(qū)的九龍灣宏緻苑,若成功抽中,她會開始工作,夫妻一起努力供樓。
現(xiàn)居于大圍公屋的馬先生6時半到場更改申請人姓名,他現(xiàn)與父母同住,希望購入約350平方呎的鉆石山啟鉆苑重售單位給父母養(yǎng)老。他前年開始曾先后申請居屋、綠置居,均未能抽中,今年獲額外號碼。他指對成功抽中沒太大期望,“抽到就更好”。今期綠置居以市價六折推售九龍灣宏緻苑共2576個新單位,以及一批重售及回收單位,包括鉆石山啟鉆苑、油塘高宏苑、馬鞍山錦柏苑及上水清濤苑。
?臺學者扎根黃土高原 用生命故事澆灌心靈******
圖:臺灣學者張繼元帶領團隊在甘肅蘭州榆中縣和平中學建設心理中心。\受訪者提供
“這里提供了更好的學術環(huán)境支持,而且還能體驗到臺灣少見的雪景!”在甘肅蘭州西北師范大學校園內(nèi),常能見到一位帶著臺灣腔的學者與學生圍坐暢談“生命故事”。來自臺灣高雄的張繼元如今已是這所西北高校人文心理學領域的領軍者之一。從臺島到黃土高原,從輔仁大學到西北師大,十馀年間,他不僅搭建起跨越兩岸的學術橋梁,更在祖國大西北扎下了生命的根。\大公報記者 郭濤甘肅報道
在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的一間教室里,大學生小高正在給其他的同學講述他的家鄉(xiāng)——一個被沙塵環(huán)繞的地方。從當初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求學,到后來再次回到故鄉(xiāng)發(fā)展,小高的故事改變了同學們對黃土高原的刻板印象。這一幕正是張繼元把臺灣地區(qū)高?!吧适陆虒W法”引入大陸課堂的生動體現(xiàn)。
張繼元認為,講述者通過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經(jīng)歷,可以起到一種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的效果,通過分享與互動,從單一、可能負面的視角變得多元。而聽講者則聽取他人的人生故事、經(jīng)歷,學習從整體生命脈絡認識他人和自己。最近,張繼元的一位學生給張繼元寄來了一張小卡片,寫道“自從加入西北師大這個生命故事團體,他終于找到了歸宿。”這三年來,在團體中,他向同伴們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包括生活中的瑣事、不開心的事,讓他有了一個可以訴說的渠道,從而減輕了心理負擔,開始釋懷、不再執(zhí)著,開啟了新的人生。如今他也從事著心理咨詢的相關工作。
融合哲學形成獨特療法
作為兩岸高校早期學術交流的參與者,張繼元于2008年第一次踏上大陸土地。在北京,他從人民大學跑到清華園,還在故宮感受“刻在血脈里的歷史文化”。那次交流開啟了他與大陸學術界長達十年的互動?!澳菚r我們帶著臺灣的經(jīng)驗過來,發(fā)現(xiàn)大陸學界對人文心理學的渴望遠超想像?!?/p>
2019年,張繼元在西北師大心理學院教授舒躍育的邀請下,做出大膽決定,搬到蘭州,加入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按箨懽鋈宋男睦韺W的學者太少,我們需要形成團隊。我想成為一個能有所作為的小團隊的一部分。”張繼元說。
在西北師大的六年,是張繼元將學術理想落地生根的過程。張繼元和舒躍育相互配合,在西北師大構建起獨特的學術體系:舒躍育側重理論研究,張繼元專注實踐推廣,將臺灣成熟的敘事實踐模式與中國哲學融合,形成本土化的療法。如今西北師大已經(jīng)成為大陸僅五所獲批培養(yǎng)臨床心理師的高校之一,獲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yè)機構與專業(yè)人員注冊系統(tǒng)認證。
助力農(nóng)村心理健康建設
除了教學任務,張繼元也積極投入到當?shù)氐墓媸聵I(yè)當中。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繼元發(fā)現(xiàn)甘肅榆中縣和平鎮(zhèn)的和平中學沒有正式的心理課程,只有一位語文老師勉強兼任心理輔導員。2023年在相關團體的支持下,經(jīng)過六個月的深入調(diào)研,張繼元帶領團隊制定了一個針對學校需求的心理健康項目計劃,從零開始建設心理健康中心。
當時有一個靦腆男孩讓張繼元印象深刻。通過心理健康篩查,這個男孩的心理狀況不是很好,比較孤僻,不太愿意跟人互動?!八麜椭^,戴著帽子,在心理中心附近轉悠?!睆埨^元回憶道。然而,隨著志愿者每周一的到訪,通過溫和而持續(xù)的輔導,使這個男孩找到了傾訴空間,慢慢感受到歸屬感,逐漸變得開朗,朋友也漸漸多了起來。心理健康中心也逐步完善,從最初只有四五個學生志愿者,逐漸增加到十幾個,負責教授心理健康課程并組織活動。“期待這個心理健康中心未來能夠成為甘肅甚至大陸農(nóng)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本?!睆埨^元說。
在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方面,張繼元也滿懷期待,認為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是深化合作的堅實基礎?!拔覀兊男睦韺W植根于共同的歷史,彼此之間有太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p>
?還原歷史/中外人士冒險 留存日軍屠城證據(jù)******
圖:在南京毗盧寺內(nèi)“侵華日軍屠城罪證照片秘藏遺址”,有不少市民游客駐足悼念。
南京大屠殺期間,還有一些中外人士冒死保存日軍罪證,成為戰(zhàn)后揭露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和審判日本戰(zhàn)犯的重要證據(jù)。
1937年12月,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擔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和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委員,冒著生命危險,用一臺16毫米攝影機秘密地將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攝下來,這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tài)影像。
時任南京國際安全區(qū)主席的德國人約翰.拉貝和金陵女子大學舍監(jiān)程瑞芳則同時采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其中,程瑞芳是第一個以日記形式記錄南京大屠殺的中國人,當時年逾六旬的她將日軍在安全區(qū)內(nèi)所犯的燒殺劫掠奸淫罪行和南京難民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自己的心路歷程逐日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侵華日軍官兵拍攝的相冊被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相冊都記錄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種種暴行。例如,日軍航空兵伊藤兼男的照片集貼有他1937年7月13日參加侵華戰(zhàn)爭到1938年1月7日到達南京,并在南京生活80天所見所聞的照片,其中一頁有四張照片,皆是日軍屠殺后,在城墻外、護城河邊被遺棄的纍纍尸體的照片。